2025-10-22 08:40:46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在辽宁鞍山西南的群山中,鞍钢矿业眼前山铁矿的智慧管控大厅里,几块巨型屏幕正实时跳动着井下设备运行数据。

出矿作业区生产乙班班长谢树涛指尖划过屏幕,目光落在胶带运输机的运行曲线上:“现在坐在这儿就能盯紧设备,搁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这支11人的小班组,既是鞍钢“铁山精神”的传承者,更是矿山从露天开采转向地下智慧矿山的见证者与建设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答卷。​

从井下到地面,扛起“铁山担当”​

“2010年前后矿山转地下开采那几年,井下潮气能拧出水,手电筒的光在巷道里都打不远。”谢树涛回忆,当时班组刚转战井下,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掘进设备,大家心里都没底。一旦设备故障,专业维修人员从地面赶来要半个多小时,工期根本等不起。​

为解燃眉之急,班组职工每天把设备正常运转的细节拍下来,对照说明书逐部件研究,加班加点编写出《常见故障对照手册》。“手册里连螺丝的松紧程度都标得清清楚楚,后来小故障我们自己十分钟就能搞定。”谢树涛说。

井下负33米作业面曾因地面坑洼、岩层分布不均陷入停滞,他们连夜开会琢磨对策,设计出自动排水通道,总结出“低冲击、慢旋转”操作法,还将掘进面布孔从69个减至46个,不仅提高了掘进速度,还省下不少火药。​

2018年,班组工作从井下转到地面,负责胶带运输机操作与电铲装车。胶带机厂房里噪声刺耳、粉尘弥漫,不少人望而却步。谢树涛每天班前会都要给大家打气:“矿山陪着我们成长,我们也得陪着矿山渡难关。”班组里最年长的王师傅一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那段时间,他们每小时都要巡检一次胶带机,确保矿石运输零中断,所在区域连续两年保持平稳运行。​

以创新为刃,破解生产难题​

在眼前山铁矿的创新成果展示墙上,生产乙班的名字频频出现。“这是我们自制的井下皮带料仓防堵漏装置,那是电铲电动注油机,都是从‘旧货堆’里淘来的宝贝。”谢树涛指着展品介绍。原来,电铲维护时手动注油,两个人忙活半天还达不到效果。班组职工从作业区“旧货市场”找来废弃油泵,加装油管改造成电动注油机,不仅省时省力,还提高了设备润滑质量。​

围绕生产难点,班组掀起创新热潮。针对井下干选运输皮带易磨损的问题,他们反复试验,调整皮带张紧度与清扫装置角度,完成的《提高井下干选运输皮带使用寿命的研究》项目,获评鞍钢矿业优秀创新成果;为解决矿石装车时的节能问题,总结出《交替节能作业法》,单台电铲每年就能创效80多万元。截至目前,班组已拿下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完成10余项创新项目,累计创效超640万元。​

最让大家自豪的,是《电铲漂斗矿岩分离采掘操作法》的诞生。以往电铲在矿岩混合区域采掘,容易导致矿石流失、品位下降。班组职工蹲在作业现场观察了半个多月,记录下不同岩层的开采角度与铲斗力度,最终摸索出“漂斗分离”技术,每年可减少矿石损失120万元。“创新不是凭空想,就是在现场多琢磨、多尝试。”谢树涛说。​

向智能转型,勇当“开路先锋”​

2022年,眼前山铁矿启动智慧矿山建设,远程集中操控、无人运输等新技术相继落地。对于大多是技校毕业的班组职工来说,这又是一场硬仗。“以前凭经验操作,现在要懂电脑、看数据,一开始真有点懵。”年轻职工小李坦言。

为尽快掌握新技术,班组成立学习小组,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授课,还建了微信群,白天在现场实操,晚上在群里讨论问题,有时一个操作指令的优化,大家能聊到深夜。谢树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操作要点,遇到难懂的术语,就上网查资料、向大学生请教。经过半年多的攻坚,他们提出的“远程集中控制消除现场3D值守”方案,实现工序自动化减员8人;升级的安全声光报警及联锁控制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生产安全水平。​

如今,在智能管控大厅里,班组职工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胶带机启停、电铲作业调度。屏幕上,井下无人运输车正有序穿梭,矿石通过智能输送系统直达地面。“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设备预测性维护,让智慧矿山更‘聪明’。”谢树涛望着屏幕,眼中满是期待。​

(责编:汤龙、王斯文)


上一篇:【班组天地】用“急”与“精”诠释先锋本色 下一篇:劳动者之歌——云端“引路人”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大连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导航分部盲降台班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