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08:41:11 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核污染工具处理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90分钟!在辽宁红沿河核电检修车间,李玉鑫联合创新工作室的“液压扳手深度去污法”正高效运转。这项从生产一线“土生土长”出来的智慧结晶,不仅为核电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更斩获大连市质量科技成果特等奖,成为辽宁工会点燃职工创新热情、驱动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省总工会紧贴省委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脉搏,将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视为激活产业工人创新基因、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引擎。通过科学布局,引导工作室深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等新时代“六地”目标建设,使其在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中发挥“延链、升链、补链、建链”的独特作用。为跑好创新“接力赛”,省总工会优化了工作室命名管理机制,打破身份限制,强化激励导向,更拿出“真金白银”强力助推成果转化,对创新性强、价值显著的成果给予10万至50万元的重磅支持,并积极搭建平台,推送优秀成果亮相全国舞台。

  在政策“活水”浇灌下,一批批以劳模、工匠为“领头雁”的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遍布辽沈大地。本钢集团歪头山矿的方春刚劳模创新工作室,两年间就完成成果转化7项、技改项目20项,培训技术工人1500余人次,成为一线创新“发动机”。今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学院白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凭借矿山灾害防控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获得省总工会20万元资金支持。该工作室近五年攻克煤矿瓦斯高效抽采、火灾智能预警等13项关键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3项,2次斩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研究成果在省内30余座示范矿山应用,瓦斯抽采效率、灾害预警准确率等关键指标提升40%以上。这笔资金将加速其智能通风系统在辽宁能源企业的规模化部署,为矿山安全构建主动防控的“科技防火墙”。

  创新的种子结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1753个,累计诞生创新成果近1.2万项。其中,8957项成果成功从“纸面”走向“地面”,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申请专利3589项,荣获全国职工创新奖10项。


上一篇:毫厘见真章:餐桌上“测量”服务 下一篇:辽宁1753个省级创新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成果近1.2万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