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11:03:0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电“焊将”的27年攻坚路


——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红沿河项目部高级技师葛亮


获得荣誉

全国劳动模范

奋斗寄语

我要把每一道接缝都焊牢焊好,不断传承技艺,培养更多的青年技术人才。”


8月1日,在红沿河核电项目维修现场,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红沿河项目部高级技师葛亮正手持焊枪专注作业。从一名普通学徒到全国劳动模范,他用焊枪在核电检修领域书写了自己的工匠传奇。

1998年,19岁的葛亮开启了与焊接相伴的职业生涯。仰焊技术成为他初入职场的首道“关卡”。为攻克难关,葛亮每天提前两个小时来到操作间,在闷热环境中不断练习。焊花一次次溅落在手上并留下灼痕,长时间操作让他的双手布满老茧,但他从未退缩,仅用一年半时间就从青涩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

从业几年后,葛亮开始承担通常由老师傅才能完成的炉内管道焊接工作。炉内管道焊口多达400道,且间隙不足6厘米,操作难度极大。他加班加点研究工艺,遇到难点立刻请教老师傅,完全弄清楚原理后再进行操作。凭借不懈努力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葛亮焊接的焊口经射线探伤检验全部合格。

随着技术日益精进,葛亮将目光投向了更高难度的核电检修领域。核电检修堪称焊接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每一道焊口都直接关乎核安全。2023年红沿河核电检修期间,正值机组10年大修,焊接工作量成倍增长。葛亮白天进行核心焊接工作,夜晚则带领团队钻研技术,攻克厚壁焊接难题。

“我们团队当时负责一个膨胀节的更换任务,难点主要在于容器内部空间狭窄,限制操作,以及厚壁焊接容易出现缺陷。”葛亮回忆道。经过深入分析,他创新性地制定了“分段焊接、多层填充”工艺方案,将整体焊缝分解为若干小段,每层填充后精准控温,有效避免热变形问题。最终,团队交出了焊缝一次检测合格的完美答卷。

如今,葛亮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注重技艺传承。他依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把年轻焊工聚集在一起,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

截至目前,葛亮带领团队先后取得“等离子阴极头加工再利用”“耐磨耐腐蚀节流孔板”等近40项创新成果,荣获13项专利,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上一篇:【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展示】焊枪作“针”,绣出极致匠心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