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 08:38:1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字体:
打印

“田保姆”让黑土地有了科技范儿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通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亮


获得荣誉

全国劳动模范

奋斗寄语

时代在发展,种地也要有新方法。我要带领合作社成员科学种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


7月25日5时,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阜新县”)通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亮望着地里长势喜人的青玉米棒,心里满是欣喜。从一名普通农民到让4万多亩农田转型的“田保姆”,马亮用10余年时间,让这片黑土地有了科技范儿。

“2010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们辛辛苦苦种几亩地,有时候到秋天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马亮说,那时传统耕作靠“马拉人扛”,农民劳心费力却效率低下。随着新时代农业发展提速,2013年,他牵头成立通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全部积蓄买了两台大型农机设备,组建起专业的农机作业队伍,并给每台农机定下“耕深25厘米、行距60厘米”的作业标准。

设备开进田地时,不少村民投来疑惑的目光。秋收时,合作社托管的200亩地,亩产平均比人工种植增收200斤,村民的质疑声渐渐变成了赞叹声。如今,合作社的农机库里停着20台“大家伙”,有了它们,种地成了“技术活”。

随着阜新县保护性耕作试验逐步成熟,马亮带领合作社率先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合作,用两台免耕播种机完成2000亩保护性耕作,迈出科技兴农的坚实一步。

2017年春天,阜新县遭遇严重春旱,马亮再次将目光投向“免耕播种技术”,他一次性购进6台免耕播种机。半个多月后,合作社托管的田地里长出嫩绿苗芽,旁边人工耕作的地块出苗率则不尽如人意。这一年,合作社用免耕播种技术种下的1.5万亩地大幅增产。

在推广免耕技术的同时,马亮还引入智能化装备,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度与管理效率,逐步构建起集技能型、精细型、智慧型于一体的“田保姆”服务模式,让农户看到了希望。看着合作社把5000余亩土地经营得有声有色,县里的大固本镇14个村及周边乡镇12个村也主动寻求合作。合作社的“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等服务范围逐渐扩大。

“光种得好不行,得让大家的腰包真正鼓起来。”马亮说,为此,他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2020年,阜新县推广高油酸花生,马亮带着合作社成员先试种2000余亩,为当地高油酸花生的种植与推广树起标杆。同时,合作社牵头举办“全国高油酸花生会议”,吸引山东、河南等地的专家参会,为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搭建了优质平台。

去年,马亮和阜新县农业农村局合作的单产提升项目,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管理中,节约用水50%,节省人工30%以上。

站在示范田边,马亮望着远处的农机,眼里满是憧憬。这个曾经握着铁犁的年轻人,用科技和担当,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答案,在田野中慢慢呈现。


上一篇:【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展示】核电“焊将”的27年攻坚路 下一篇:20余本笔记筑就技改能手之路 ——记全国劳动模范冯跃辉
Baidu
map